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

索取号:010101-2021-0048发布时间:2020-01-08浏览次数:204

践行初心使命,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钱旭红

202018日)

 

20191月学校第八届教代会和第十四届工代会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发展势头保持良好。

一、2019年学校事业的发展情况

2019年是学校“迎双庆 促发展 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年,是一流大学建设第一阶段的冲刺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全校师生员工携手奋进,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顺利通过“双一流”中期评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推进学校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事业发展治理水平。

1.制定学校重要改革发展政策,全面落实深化综合改革。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开展学校“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综合改革问卷调查,扩大多元主体参与。

2.推进学校决策机制完善。进一步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领导专题会制度,修订学校党政会议议事规则和院系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切实提高议决事项执行力和办理效率。提升校内决策咨询服务水平,着重加强治理体系研究。组织力量开展校情研究,着力破解学校改革发展关键难题

3.推进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梳理各类内设机构,完成学校内设管理服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实体机构梳理调整与编码事项,完成中央编办、教育部开展的直属高校非涉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报送工作。修订学校非实体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做好机构调整优化,组建信息学部、信息化治理办公室、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等实体单位。

4.推动学校内控机制建设。开展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工作,提高内控执行效能;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对内建立“审计复核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和“外聘审计项目联络员机制”,对外加强对审计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实行“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对接机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加强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本科生招生方面,健全招生工作的责任体系、质量体系和激励体系,在本科招生组推行责任教授制度。加强招生宣传,共建优质生源基地,生源质量持续提升。研究生招生方面,组织宣传队伍分赴多地举办专场宣讲会。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103个专业通过“申请-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覆盖率超过96%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入选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制定教授上本科课程的制度。启动专业动态调整,全面评估68个本科专业,实施《华东师范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计划》,1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组织7个专业申报国家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启动打造“金课”计划,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3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开展课程评估,建立院系自评和学校监控的二级制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0门课程入选2019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8个项目入选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2019年,我校本科生累计获得省部级奖项1266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260项。

研究生培养方面。正式实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首批试点工作。完成9个全英文专业建设。完成课程建设立项36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65项、“未来科学家和优秀学者培育计划”10项、“上海一流研究生引领计划”14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189篇一区论文,发表A&HCISSCI来源期刊论文70篇,发文量增长近3倍。学校入选2019年增列的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单位名单。

3.推进教师教育工作。持续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完成6个专业的二级认证。推进教育实习远程管理平台的使用,推行《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管理办法。建设学科教学创新实验室,举办学科教学创新训练营,探索新形态教室、创客等技术在学科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承办民盟中央、教育部长三角教师教育工作调研会,推进长三角教师教育一体化。

4.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本科生方面,打造特色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与多所高校拓展科研实习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引入多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开设的学术、科研项目。2019年,全校共开设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235个,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境外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研究生方面,新获批中挪俄“国际治理与商务”联合硕士培养项目和与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培养博士生双学位项目。

5.扎实推进学生工作。推进“五育并举”,深化学风内涵建设。完善资助育人体系,首次引入学生资助资金第三方年度审计。将本科生纳入校长奖学金评审范围。强化特色心理育人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建设,成立幸福研习与促进中心,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问题解决导向的“干预”到幸福促进导向的“预防”的转变。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优秀组织单位。

6.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推动双创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建设河口海岸大楼双创孵化基地。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周、创新创业活动季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效果显著,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六届“挑战杯”获得优异成绩。入选教育部“2019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7.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创新生涯辅导模式,新增职业训练营系列活动。完善市场布局。做好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教育。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91%。教育、信息技术、金融位列毕业生就业人数前三行业。

8.继续做好留学生工作。与多所海外高校开展学生项目合作。推进国际高中预科项目。拓展“感知中国”文化实践平台,加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加强协同育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拓展完善留学生培养模式。

(三)强化科研创新实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一流学科建设持续发力。组织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及各重点建设学科自评,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做好新一轮学科评估预研工作,制定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对纳入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2+5”重点建设学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同时落实高峰学科专项经费支持。布局医学学科发展和医学健康研究院建设工作,与长宁区共建两家医院作为附属医院。组织五个种子学科制定卓越学科攻坚计划。2019年,新增ESI1%学科1个,总数达到12个,居中国大陆高校并列第18位。3个学科在世界主要大学及学科排行榜中进入百强。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主要大学及学科排行榜100-200名区间,形成了一批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坚力量。

2.加强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入选2019年度CTTI智库最佳实践案例3个,入选CTTI来源智库2019年度精品成果2个。做好科研基地布局,年度新增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3.科研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在文科科研方面,全年文科到校经费2.09亿元。2019年共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0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立项2项,全国教科重大项目立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1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立项数共计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5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40项。

在理科科研方面,2019年我校理工科课题经费到账5.25亿元。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2项,项目获批数与去年的高点持平。积极投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年获市级科研经费合同额约1.27亿元。

4.科研影响力持续增强。2019年共有10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10家刊物获得上海市高水平期刊建设项目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影响因子位列国内教育学综合刊第1位。2019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通过公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7项上海市科技奖通过终评。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

(四)扩大开放办学,加强合作交流和社会服务

1.持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新签续签各类合作协议、备忘录。推进与国外知名高校学分互换、学位互认工作,中法项目第四轮合作协议在法国签署。承办第十四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举行中俄体育教育论坛,传播中国教育智慧。持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加强国内合作交流。拓展与贵州、重庆、海南、深圳、厦门、大连等地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华为、光明集团、绿地集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单位的校企、校际合作。成立学校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高校的合作,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1人获“最美援藏教师”称号,“爱飞翔”项目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

3.发挥基础教育辐射作用。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效能。首次召开面向长三角区域的基础教育合作信息发布会,以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的师范大学引领创新型的基础教育发展。

(五)加强财务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转化衔接,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实施。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修订规范相关管理办法,做好廉政风险防范。进一步落实院系财务秘书制度,推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和权力下放。完善学校综合预算管理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各项审计检查及整改工作,建设规范性财务文化。

2.做好财务服务宣传工作。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开展个税筹划及税法宣传工作;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做好与学校相关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协同多个部门新建信息化平台。通过师生综合平台、微信公众号加强财务制度宣传,启用“电子票据”,进一步完善财务数据服务功能。

3.提升财务支撑保障能力。为学校重要工作提供扎实的财务保障。完成财务预决算及相关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开展财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为学校经济决策提供财务数据。

(六)做好基础保障,为师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加强资源筹措和优化整合。构建支持一流大学建设的筹资工作体系。开展“三个一”空间改造和调整行动,充分挖掘校内现有教学、实验空间资源,做好两校区办学空间资源整合工作;制订《华东师范大学无形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统筹管理力度和规范管理;建立学校公用房使用成本分担工作机制,制订公共会议室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学校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的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推进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提升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

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主题开展宣传策划。深度挖掘学校亮点举措,得到多家央媒和“学习强国”资讯平台的关注和报道。利用融媒平台进行品牌传播,“幸福之花发展理念宣传系列”被评为2019年教育部新闻办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筹建海外宣传办公室,启动学校英文官方微信。2019年荣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上海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示范案例等荣誉。

3.加强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学术资源的持续采集。外文图书采购尝试读书驱动新模式。加快丽娃名师库、电子教参平台、学位论文数据库等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强古籍保护,加强数字人文内容建设,更新升级相关数据库系统,完成数字方志平台建设及数据测试。

二、2020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学校发展的判断与思考

当前,双一流第一个五年建设周期已经过半,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从学校的发展定位和责任使命来看,要从校级机制创新和部分体制完善角度,通过教育专题例会等新制度框架,以超越的思维、全局的角度,一体两面地处理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育服务办学特色的融合发展关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教育发展的能力,在支撑教育发展服务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从学校治理体系和发展质量来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尚待进一步厘清,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需要加强,学部、院系之间的权责利需进一步明确,重点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的学科及人员交叉需进一步落实到位。

3.从外部环境影响来看,学校需要更加紧密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谋求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校治理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学校推动必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改革。

总体来看,学校未来发展必须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独辟蹊径,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革新发展模式和方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二)对2020年工作重点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水平。编制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教学科研实体单位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深化机构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机构设置调整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内机构管理,提升机构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机构各类资源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学科责任教授制度,切实发挥责任教授在学科规划、建设、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2.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推进学校拔尖人才2.0建设,推进“五育并举”,制定完善体美劳教育工作方案,完善“五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继续实施“金课”建设和去“水课”工作,推动课程建设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挖掘科创育人资源,形成科创育人品牌。进一步拓展招生渠道、完善考核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发展。

3.夯实学术竞争力提升基础。继续推进五大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提前布局,发掘、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坚持重点突破,着力打造顶尖学科,优先发展一流学科,对重点建设学科和高峰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务实推进医学学科发展和医学健康研究院建设。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加强数据分析,强化学科建设研判预判能力。全面强化各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交叉的机制体制保障和内涵建设,聚焦核心目标,推动标志性成果产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学术引领,推进新型智库机构建设。

4.进一步增强引人育人能力。完善人才体系顶层设计,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时代要求,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程序及聘后管理模式。建立教师荣誉体系,加强团队建设。

5.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层级,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切实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及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战略。做好定点扶贫云南寻甸等的相关工作,主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高校的合作,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三、维护师生权益、服务师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校园内的师生员工提供幸福的生涯愿景”是“爱在华师大”的重要内涵,也是学校“幸福方案”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学校发展要反馈全体师生”的理念,努力解决各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一)关心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主要成效

1.完善绩效分配方案,提高教职工待遇。完成绩效2.0分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学校统筹引导作用,将新增绩效奖励与原有基本绩效、年度考核奖优合并,金额投放在原有总量基础上保持增长。

2.做好教职工住房保障工作。继续拓宽公租房房源供应渠道,协助新进教师顺利入住公租房、校内周转房。改善周转房软硬件设施,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温馨的居所。

3.落实推荐教职工子女入学。组织工会干部和有关教职工“附校行”,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做好教职工子女的推荐入学工作。

4.落实实事工程。设立《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发展基金》。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发教职工法律援助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并投入试运行。持续加大疗休养经费补贴力度。

5.提升后勤保障服务。建设“教师工作站”,为同学们打造“家门口的自习室”。完成教学楼改造和自习空间拓展,建设可视化教室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膳食工作品质;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效能;设立“优质服务示范岗”,努力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更舒适更规范的服务;“厕所革命”首期工程完成,“垃圾分类”工作效果显现,节能监管水平和校园绿化品质不断提升。

6.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拓展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建设数据中心容灾和备份系统。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推进虚拟视频会议的使用。继续推进移动化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完成“大师复活”语音库的预研和建设评估。推进数据治理,选取核心数据,搭建数据展示模型,梳理典型问题,提出工作方案。

7.改善校园和周边环境。配合普陀区提升中山北路校区周边环境和形象,启动闵行校区樱桃河两岸樱花林建设。完成两校区部分修缮改造项目;完善中山北路校区教育发展大楼项目方案,启动闵行校区学生宿舍建设方案的制订工作。

8.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完善规章制度,推进专项行动和综合治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确保校园安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隐患整改工作。推行《华东师范大学隐患发现和提升空间、物资能源使用效率奖励办法》,提升全校师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二)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学校将贯彻落实“一线规则”,切实了解师生困难和需求,结合“迎双庆促发展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通过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解师生之难,帮师生之困,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整体待遇和满意度。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包括:

1.改革完善薪酬发放机制。坚持统筹发放、提升质量的原则,完成绩效3.0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坚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标准的持续型增长机制,扩大院系单位收入自主分配权力。

2.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完成对现有的公租房续租工作,积极开辟学校周边新房源;积极探索周转房、公租房资源使用统筹规划,建立高品质服务管理体系;装修闵行、中山北路校区教师公寓并完成设备配备。

3.继续做好教职工子女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关注教职工子女入学趋势变化,与属地教育局、附属学校等部门联合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预案.

4.继续新建和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完成闵行校区文化中心建设,完成双创学院大楼、电化教学楼小教楼、工会大楼等的修缮改造,启动物理裙楼改造项目、闵行校区SPF动物房项目、教育发展大楼项目、闵行校区绿色化学与材料大楼项目建设;启动闵行校区东门、华闵餐厅,中山北路校区大礼堂、校史馆等修缮改造项目。

5.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提升工程。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与规划,推进构建学校“一网通办”校务服务体系;着力探索“智能+”应用,开展智慧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微信校园卡、小程序和企业微信平台建设,给师生提供更多服务指引。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

6.关注教职工的业务成长和需求。开设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关注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培养教育家型的高校行政管理者;继续为青年教职工争取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健身、兴趣小组活动,满足教职工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做好困难教职工的帮困互助工作,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中心建设,为师生提供医疗保障和心理咨询辅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