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学校统一战线各领域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华东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就会议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
戴立益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
本届三中全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重深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以实际行动凸显了群众之所呼,改革必有应。我也将以推动落实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今后议政建言的重点内容。
在深化综合教育改革过程中,我校正以全会《决定》中教育改革目标为引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持续建立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成为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李大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华东师范大学支部委员会主委
通过深入学习会议公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刻认识到此次会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意义。全会精神如同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改革的信念与决心。
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我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视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政治使命,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中,尤其聚焦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同时,作为一线人民教师和科研人员,我将立足本职工作,致力于学生培养与教育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科研领域,我将致力于探索创新,力求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科学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段纯刚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坚定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心。作为民盟成员,我们既备受鼓舞,又深感重任在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协助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高校做出贡献!
陈沈良 民建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民建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洪流,立足本职,创新理念,培养高质量人才;密切联系社会,校内外会员联动,关注经济金融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良言献对策,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民建智慧与力量。
周立旻 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全党、全国人民构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明确了2035年的路线图、任务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改革引擎。全会报告再一次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科教兴国的领头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倍感振奋,更感使命与责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以教育为主界别,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也确立了引领育人创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民进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责无旁贷将全力参与到这场教育综合改革中,全体会员将认真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质量双岗建功、参政履职助力教育强国。
吴瑞君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系统性的重大部署,为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提供了思想指南,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关人口问题的改革举措涉及到全人群,涵盖人口发展全生命周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为系统、最为透彻的一次,尤其第46条“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创新举措,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与广泛关注。相关改革举措体现了以下理念与特点:一是注重统筹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原则;二是回应群众关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三是聚焦全生命周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创新发展理念。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农工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广大成员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张文明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致公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式内生发展理论创新和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路径。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明确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思维和实践经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创造对世界发展理论进行了创新,同时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大同理念,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科学指南和理论法宝。
贺樑 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尤为关注会议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内容,特别期待未来能够推出更多给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切实减负的举措,让科研人员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原始创新,投入到能创造价值的科研中。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必能实现,当下正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时刻,我们科研人员更应凝聚共识,将手中的科研突破视为通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钥匙,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守护脚下这片最可爱最安全的土地。
武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会议,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无党派人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发挥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深化知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广大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华东师范大学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杜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令我深受触动。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新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也亟待建立。由此,需要更积极地推动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之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更积极地推动高校科研人员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更积极地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哺,并借此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中更进一步地体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导向。校侨联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联合会会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这是新征程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细落实的重要体现,将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提供法律支撑。“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就是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建设,需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群众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校民族联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黄晨熹 华东师范大学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本次全会不仅深入总结了过去的成绩与不足,更为未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作为高校台联会的一员,我感触良多。首先,全会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这对当下严峻形势而言尤为关键。我们要积极吸取先进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全会重申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要不断优化内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持续推进治理现代化。此外,全会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台联会的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增进互信,推动两岸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总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吴冠军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分会会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也标志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始终坚持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的改革精神,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崭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势必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激活力、增动力!
来源|党委统战部 编辑|毛宇彤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