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项目合作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追求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卓越发展。
|甲子情缘,山川湖海皆证
双强合璧联手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首届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许世远教授,作为“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一员,深入天山山脉与祁连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展了对“现代冰川”的开创性研究,为我国的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东师大许世远教授(左一)考察天山冰川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刘君德教授,率领团队加入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并担任第三分队队长,在皖南、浙西及福建省的建溪流域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深度考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更催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为区域地理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1983年华东师大刘君德教授在皖南山区考察
|产学研深度融合 回应时代新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挑战的日益复杂,双方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地理信息科学、空间分析技术、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等核心领域,展开了更加紧密而深入的合作,共同应对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双方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项目,在城市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合作研发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评估与综合防范研究,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能力。
在环境地理领域,双方的研究团队紧密协作,通过高精度的空间分析技术,监测并评估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科研合作再升级 共谱发展新篇章
上周,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校所双方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将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项目合作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深化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健,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事处处长杨佩国、教育处处长王振波的共同见证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处长于伯华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由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主持。
签约仪式上,吴健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战略,强调地理学科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重要地位,传达了学校对地理学科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的坚定承诺。于伯华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组织概况、合作交流和科研成就,表达了双方在科研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等领域深度合作的愿景。
孙福宝强调,本次合作是地理资源所与华东师大共同迈向科研教育新高度的关键一步,意义深远。双方将围绕加强科研项目策划合作、研究生培养贯通衔接、科研人才交流互访等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共同推动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钱旭红表示,校所间的强强联合将持续推动人才培养的格局与融合不断提升,聚焦区域、城乡和个体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开展合作科研,锚定低空经济等前沿发展方向,谋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必将为我国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理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我国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旗舰,凭借其深厚的科研积累与创新实力,以及综合交叉的学科优势,为应对国家乃至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双方将携手进一步整合科研平台、强化科学研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势的深度融合,共同攻克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科技难题,为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用深情绘制壮美山河。华东师大地理人将在新的征程中,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在地理科学的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地理与科学学院 编辑|蒋萱、徐心成 编审|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