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中国共产党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力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展现华东师大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引领育人创新的奋进历程,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我们从即日起推出“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栏。今天推出人才队伍篇《主动融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化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华东师大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队伍建设“高势能区”》。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⑩
人才队伍篇
主动融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深化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
华东师大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队伍建设“高势能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东师大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理念,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水平的创新人才,构筑人才创新高地。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秉持“唯卓越方能立足”的发展战略,遵循“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激发活力、提升实力”的建设思路,持续深入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实力,进一步发挥各类人才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自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共引进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55人次,新增上海市人才计划入选者300余人次。卓越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人才工作四梁八柱
人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性资源、最宝贵资源,学校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构筑人才发展制度优势。
2020年,学校完善出台《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办法(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计划”实施办法(2020 年修订)》《华东师范大学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实施办法》等文件,构建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2022年底,学校发布新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推动教学科研单位结合本学科发展需要,定制学科层面的教师评价指标,明确学校、学部院系分层、分类“抓”评价指标的工作思路,加快实施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分类分层评价体系。
学校又相继推出《华东师范大学关于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校内联聘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鼓励并支持各单位、各科研创新平台之间对优秀人才进行岗位联聘,助力构建以培养卓越人才和产出卓越学术成果为目标的创新体系。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学校将进一步构建长聘制度,在长聘教授岗位中设置包括资深教授和特聘教授岗位在内的荣誉教授体系等。
一份份制度文件的重磅出台,构建了学校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成为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的新引擎。
数学科学学院刘博教授
数学科学学院刘博教授,2019年,学校以“紫江青年学者”引进,担任青年研究员。2020年,刘博在顶级国际数学期刊Invent. Math.发表了一篇长达69页的论文,解决了数学指标理论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世界上首次应用微分K理论这个由物理背景驱动的数学理论来解决几何界用纯粹几何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担任青年研究员仅一年多的刘博因关于指标理论的杰出代表性成果,在职称晋升中不受任职年限和科研成果数量的限制,在2021年初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于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生命科学学院张楫钦研究员
2022年8月31日,Nature在线刊登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题为“Non-viral,specifically targeted CAR-T cells achieve high safety and efficacy in B-NHL”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技术的开发及其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成效。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张楫钦研究员,2016年以专任副研究员入职华东师大,2022年通过校内遴选,纳入学校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进行重点培育,致力于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CAR-T等免疫细胞治疗上,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技术瓶颈,2023年成长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2
面向国家地方需求
强化人才工作战略布局
当下,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人才竞争的焦点也从宽泛的人才竞争聚焦到少数“塔尖”人才的争夺。学校注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筑牢坚强阵地,强化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集聚,明确在融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中的建设目标、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实施战略科学家培育计划,以重大基础研究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抓手,用“战略+科学”“科技+资本”“创新+创业”等新范式去探索和完善战略科学家培养路径。
启动学校“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建设,充分下放科研自主权,以“颠覆性”作为首要标准,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彬教授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
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挥高校作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力量。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致力于新药研发、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技术应用转化,主持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发表Science、Nature等SCI论文 400多篇,连续多年被评为高被引学者,2017年起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细胞分会会长,他将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治疗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细胞药物,治疗遗传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造福人民健康。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彬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深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管理和分析领域,在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要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中国、丹麦、德国、荷兰、希腊和塞浦路斯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中。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争先创优奖获得者,上海市政协委员(十三、十四届),专注研究绿色硫化学和塑料降解化学,为我国环境保护、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关键科学支持,致力于推动科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3
放大领军头雁效应
厚植人才成长成才沃土
学校注重领军人才对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关键作用,打造师德高尚、专业拔尖的“头雁”队伍,在理工科领域构建“学科带头人谋篇布局、核心骨干领衔挂帅、青年人才挑梁主角”的人才梯队,形成创新协同攻关的人才队伍雁阵格局;在人文社科领域,以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为核心,通过“大师+团队”的模式,形成“师徒型人才链”,加速构建定位精准、衔接紧密的学术领军人才培育体系,形成“群雁齐飞”的高质量人才发展格局,建设人才聚集、成果频出的新时代人才高地。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海斌教授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海斌教授研究团队聚焦量子体系新奇物态与量子调控世界科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面向量子精密测量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了“超冷量子气体新物质”和“量子精密传感”研究方向,近5年主持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科研重大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等,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被评价为“里程碑的研究工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前30项代表,被Science News专题报道“这是迈向量子热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团队培育的青年教师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得饶毓泰基础光学奖、王大珩光学奖等奖项。武海斌教授获得2019年度国家杰青项目支持,2022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教育学部李政涛教授
教育学部崔允漷教授
教育学部徐国庆教授
教育学部近年来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以李政涛教授、崔允漷教授、徐国庆教授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持续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课程改革等国家重大政策决策贡献力量。李政涛教授带领全国“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构建“育人价值开发生态区”,积极探索以“生态群”“学校群”为单位的多元协同联动新范式,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唯一教育学领域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崔允漷教授带领团队面向国家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理论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承担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等重要任务,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做出杰出贡献,并入选“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徐国庆教授带领团队深耕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研究领域,成功建设首批国家级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要研究项目,团队培育的优秀青年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4
创新人才引育方式
倍增人才工作集聚效应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引育方式,打造快速引才、精准引才、以才引才、平台引才、联合引才、柔性引才等多元化引才引智通道,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机制。开拓“全球视野”,健全高层次人才全球发现、精准引进、重点培养及科学发展的全方位引育机制,紧抓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契机,借助全球人才数字画像系统,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人才政策红利,以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引才聚才。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引才方式,大力拓宽聚才引智通道,与相关国家实验室实施战略合作,落实重要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双聘合作。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绩效方案》,关注过程性评价、推动权责下移,鼓励各单位在引育人才过程中加大投入。
数学科学学院刘钢教授
数学科学学院刘钢教授,自他在海外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起,学校始终与其保持密切联系。2019年,当得知他有回国发展意向时,学校第一时间成立引进小组,前往国外与其洽谈并快速签署意向协议。引进刘钢教授后,学校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推动教学科研单位结合本学科发展需要,定制学科层面的教师评价指标,全力支持刘钢教授潜心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入职以来,刘钢教授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202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2022年)、科学探索奖(2020年),并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特邀报告。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David Leigh(李大为)教授
2017年,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功引进超分子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David Leigh(李大为)教授,引进后学校在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让李大为教授潜心学术。2020年,李大为教授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ying different knots in a molecular strand”的研究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首次实现在同一条纳米绳上打出不同的结,并首次构筑了分子52结,填补了分子结周期表中的重要一环,对研究可以打结的D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化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在学校鼓励高层次人才“同行举荐”的政策下,李大为教授积极举荐优秀青年学者加盟我校,目前已有两位被举荐者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5
完善管理服务保障
打造后顾无忧生态氛围
学校通过优化聘期考核办法,建立以鼓励创新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人员退出机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考核在激励“作为”、约束“躺平”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岗位业绩为标准、岗位贡献为导向、“绩效奖励-卓越激励”为特色的同级岗位薪酬显著浮动的分配体系。将绩效奖励的稳定增长与业绩贡献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等紧密结合,充分激发教职工创新驱动力。在教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计划的基础上,探索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计划,完善社会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保障计划。
统筹学校福利费等各项经费,设计多元化、人性化、科学化的福利体系,提升教职工幸福感。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主体地位,切实激发创新主体活力,鼓励科研人员以自主科研成果为核心进行技术创业,推动学校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李晓冬教授
学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保障,让人才放心、省心、安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李晓冬教授,2019年入职华东师大任专职副研究员。不久,户口和子女上学等问题都有了解决方案,这让他更加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科研之中。结合自身背景和国家双碳战略,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反向钙钛矿电池,依托纳光电教育部工程中心,深入开展研究工作,2022年他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效率>24%的反向钙钛矿电池,创造当时新的世界纪录。随后,在校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持续支持下,他继续围绕反向钙钛矿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展开系统研究,先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等项目。近年来,他荣获上海真空学会青年创新奖、华东师大2022年度科技进展等荣誉,并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又一段奋进征程即将启航,华东师范大学将坚守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命,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卓越标准、切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在全校弘扬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涵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中青年人才汇聚师大、扎根师大,干事创业、实现价值,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篇章。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⑩
内容来源 | 人事处、教师工作部 通联 | 王玲
视觉统筹 | 吕安琪 题图 | 林付为、钟望阳 文中图片来自新闻资料 编辑|吴潇岚、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