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的嘉宾,与来自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的师生们分享了他对于国际视野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看法。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致欢迎辞,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讲座还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陆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高晓川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衡山教授走进本场活动,与大师一同交流。
在讲座开始,吕新雨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赵启正院长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成就以及与上海浦东开发的渊源。作为浦东开发的主导人之一,赵启正院长以外国媒体对于浦东开发的态度转变为例,展开了第一个主题:“由故事认识国家”。他认为,面对外国媒体的质疑,我们要积极地回应,让真实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泛。“在刚提出浦东开发战略的时候,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口号。但后来我们用详细的计划、实际的工作向他们证明了浦东开发绝对不只是口号。”“我当时接受了大量的媒体采访,向世界展示浦东的发展规划。”赵启正回忆说。
吕新雨教授致欢迎辞
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身份让赵启正院长在讲述“故事-形象-舆论-国家利益”这个话题时,所讲述的事例更加生动形象。在谈到美国指责中国“窃取”核武技术这则假新闻时,赵启正院长指出:“我们不讲真故事,别人就会讲假故事。你再讲真故事,往往假故事跑的快,真故事反而战胜不了假故事,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针对中国威胁论,赵院长表示,这个论调从改革开发初期就开始出现了,这种论调的出现与国家的快速发展有关,也与我们对外发声的方式有关。“《战狼2》这部电影很好,但是它在国外放映时,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不准确的英文翻译却让很多人把中国误解为一个不友好的国家。”赵院长还引用爱泼斯坦的话“记着,你面前的是外国人。”来说明在跨语言、跨生活习惯、跨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中,不能依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来陈述事件,而是应该用对方的思维来思考和讲述。
赵启正院长讲述“国际视角下的中国”
赵启正院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学习新闻专业,应该懂得“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中国故事是中国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对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们认识一个国家总是从这个国家的故事出发,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当前,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存在不真实和不准确的情况,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赵启正院长认为,“国家形象是软实力,伟大的国家应该有伟大的故事。”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讲原生态的故事,而不是加工过的文稿。赵院长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故事犹如苹果,不要做成果酱,也不要做成维生素片。吃了苹果就吸收了中国维生素—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外交流更加便利的今天,外交不只是政府外交,还有公共外交,公民之间的交往也代表国家形象。“有一本13亿页的大书《中国读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页。一个外国人读了其中几页,这就是他头脑中的中国人。”赵启正院长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做好自己的那一页。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讲座最后,赵院长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一带一路”政策、企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对于传播学院学生提出的“个人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赵启正指出,公众承担的公共外交是弥补媒体传播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中国公共外交是通过与外国公众的人文交流,以真实、丰满、自然、生动、鲜活、易懂的故事传播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我们就要讲述真实的故事,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说空洞的数据。”
现场学生提问
文|李韵迪
图|曾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