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领 学生论道 | 全国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21112日,由华东师大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承办的全国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共邀请了2位主旨报告嘉宾和来自8所高校的15位智能教育博士生分享其研究成果。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吸引了1300余名师生的参与。


开幕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健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人才的培养,在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开展论坛非常有意义。学校一直在推动卓越育人的工作,智能教育专业设立的定位就是高起点、跨学科、国际化和工程化。因此,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论坛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学术的能力和水准。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最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是为了人,是通过人、依靠人、促进人的发展,其中存在非常多的挑战。他表示,期待智能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能够重塑教育的未来,为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本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爱民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老师作《教育的科学属性:计算驱动探究》的报告。首先,他从“教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出发,系统论述了教育学在知识规范化中成为一门科学。其次,他对计算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基于此分享了当前计算驱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介绍了教育的计算探究的实证实验与规律解析途径。最后,他以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例,提出开展智能教育研究应在问题导向中理清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老师在题为《关于智能教育的新见解》的报告中通过“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师”“人工智能将对学习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机器能够思考,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三个问题引出对教育人工智能(eAI)发展的思考。他从数据智慧教育观出发,对智慧教育的定义、研究框架、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他建议应构建人技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和数字社会文化综合治理框架。


三大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环节重点在于为智能教育博士生提供学习、探讨、交流、展示的开放式平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15位博士生带来了智能教育系统、智能教育算和情感计算专题报告。

智能教育系统专题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博士生岳文静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周华毅以人体和人头的姿态估计技术为切入点,尝试性探究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学生群体朝向估计任务;华东师范大学任育培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文元素合成的教科书示意图问答方法,在真实数据集CSDQA上进行实验,采用预测准确率指标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优于基准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天怡分享了当使用者和付费者不一致时,在线教育平台的持续使用与付费决策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张欣悦对智能教育机器人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根据其共性将这些研究划分为智能教育机器人的特点、有利于智能教育的潜在先进AI算法、智能机器人在不同教育水平中发挥的作用三个主题;复旦大学印张悦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强大功能,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点评环节,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贺樑教授指出智能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属性,应用计算机、教育、心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对同学的研究表示肯定的基础上,他从关注课堂环境、运用读图技术提高解析能力以及明晰付费教育中不同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针对同学的研究,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姜飞老师指出把人的社会规则转化到机器人上是未来研究很好的着力点以及可以通过大模型服务到教育,对教育的方式、模式做出改变。


智能教育算法专题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博士生高峰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白艳红以自适应学习领域的关键任务知识追踪为例,介绍了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常见解释方法,并根据可解释人工智能对解释对象的模型复杂性分类;华东师范大学徐浩鑫构建了基于侧面信息的知识追踪模型(SIKT),该模型的输入不依赖学生、知识点和题目具体的ID和总数,不涉及学生的隐私信息,且对所有的数据集都适用;上海师范大学魏廷江提出了基于异构层次分化来追踪学习者的短期注意力知识,分层异构知识结构和短期记忆增强将用于模拟不同交互序列对学习者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王至宏在跨语言知识问答任务上提出一种兼顾多语言和可解释性的方案,模型在东南大学KSE实验室QA组搭建的问答数据上得到验证;复旦大学陈江捷提出了分别致力于错误陈述文本的解释和改错的LORENVENCE,这两项工作相互补充,提升了文本的事实正确性,让机器向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迈进

点评环节,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系江波副教授围绕“指向可解释性的知识图谱”展开点评:其一,结果的可解释性关注特征结构和领域模型的解释;其二,可迁移模型可以关注具体的迁移方向;其三,内容和问题的交互关系的视角有较好的新颖性。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郑隆威老师,从教育领域的视角出发,建议智能教育的研究与教育的落地应更加契合,在技术和教育方面都需要找到着力点。

情感计算专题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博士生张欣悦主持。东南大学王爽探讨了情感计算赋能智慧教育的多元风险与倾斜性法律规制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康亮关注了典型的人格特质——固执,着眼于群体中的固执个体如何结合群体社交网络特征以影响群体中的共识建立;华中师范大学刘石奇分享了MOOC文本情感和认知识别分析中情感与认知理论框架设计,识别模型构建和变量关系分析的相关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刘敏介绍了对翻译后的中文版沟通复杂度量表(C-CCS)在中国学龄前儿童群体中应用前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研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常菲为全面了解社会交往中的视线行为,我们引入了一套静态视线模式来描述人类交流中的视线行为,并提出了一个深度学习网络来对视线模式进行分类。

点评环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教育中心戴娟主任对同学们的研究方向表示肯定,并依序对上述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建议,包括关注情感计算信息的披露和算法的评价,明确决策的目的,关键的理论名词需要清晰的定义,用视觉的方法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图等。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佳宝老师指出情感计算的研究,不单需要从计算机的领域进行努力,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闭幕环节

本环节由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刘志老师主持。戴娟主任和张凯副院长为汇报的同学颁发论文宣读证书。

论坛最后,周爱民教授致闭幕辞,他从“什么是智能教育”“如何研究智能教育”“如何实现智能教育”三个问题出发,对智能教育的研究思路进行梳理;他表示,期望博士生论坛能成为年轻学者交流、合作的舞台,期待智能教育的研究者共同开创教育的未来,在世界研究的维度上占据一席之地!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华东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智能教育领域高端人才培养,2020年起设立智能教育博士班。智能教育研究院通过为每位博士生配备两位及以上不同学科背景导师、智能教育博士通识课程建设、开展博士生学术沙龙、设立博士生科研专项基金等平台,全方位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此次面向全国智能教育领域博士生开展的首届智能教育博士论坛,是提升智能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又一个有益探索。


浏览次数:131

Baidu
map